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1:10 点击次数:189
董明珠在格力股东大会上关于 "绝不用海归派" 的言论引发轩然大波,胡锡进老师迅速发声要求其道歉,理由是该言论涉嫌就业歧视且损害海归群体声誉。这一立场看似维护公平正义,却与胡锡进对其他就业歧视现象的沉默形成鲜明对比。当人社部网站上赫然刊载着年龄、户籍限制的招聘公告,当 "35 岁门槛" 成为劳动力市场的潜规则,胡锡进的选择性批评暴露出舆论监督的双重标准。
海归歧视为何触动敏感神经
董明珠的言论之所以引发强烈反弹,在于其直接挑战了国家人才引进战略。2024 年中央组织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《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》明确指出,留学人才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。格力作为制造业龙头企业,其用人政策具有风向标意义。若 "海归有间谍" 的标签被广泛接受,将直接影响海外人才回流意愿,与 "聚天下英才而用之" 的国家战略背道而驰。
从法律层面看,董明珠的言论已触碰政策红线。人社部《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规范管理的通知》第三条明确禁止学历歧视,而 "绝不用海归派" 正是典型的学历背景歧视。胡锡进要求道歉的核心依据,正是政策执行的严肃性。但吊诡的是,同样违反该通知的年龄、户籍限制在事业单位招聘中普遍存在,胡锡进却未见发声。
普遍性歧视的制度困境
在人社部 "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服务平台" 上,中国残联直属单位、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招聘公告普遍设置有 "年龄不超过 ×× 周岁" 和 "北京户口" 要求。这种制度性歧视之所以长期存在,根源在于:
政策执行的选择性:尽管人社部通知要求消除歧视,但缺乏刚性约束机制。事业单位招聘往往以 "工作需要" 为由规避监管,而企业招聘更因监管难度大形成灰色地带。
社会认知的惯性:"35 岁门槛" 已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集体无意识。胡锡进虽曾撰文反对年龄歧视,但这种呼吁未能转化为实际行动,反映出改变社会观念的艰巨性。
利益结构的固化:户籍限制本质上是公共资源分配的地方保护主义。北京等城市通过户籍门槛控制人口规模,这种政策设计与就业公平存在内在冲突。
舆论监督的选择性困境
胡锡进的立场差异折射出舆论监督的深层矛盾:
群体话语权的差异:海归群体多集中在高学历、高收入阶层,具备更强的舆论动员能力。反观 35 岁以上求职者、非北京户籍劳动者等群体,缺乏发声渠道,难以形成舆论焦点。
事件性质的特殊性:董明珠作为上市公司负责人,其言论直接关联企业品牌形象。胡锡进强调 "格力品牌化身" 的责任,实质是商业伦理与公共责任的博弈。而事业单位的歧视性招聘更多是体制问题,舆论干预空间有限。
政策敏感性的权衡:年龄、户籍歧视涉及户籍制度、退休政策等深层次改革,触动多方利益。相比之下,海归歧视属于个体言论问题,更容易通过舆论施压解决。
超越标签化的公平追求
真正的就业公平需要系统性变革:
政策执行的刚性化:人社部应建立就业歧视举报平台,对违规招聘单位实施黑名单制度。针对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,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,确保招聘标准符合公平原则。
社会观念的革新:通过媒体宣传破除 "年龄焦虑"" 户籍崇拜 "等偏见。胡锡进曾呼吁" 破除 35 岁心理阴影 ",这种倡导应转化为持续的社会讨论,而非阶段性热点。
制度设计的人性化:在户籍改革方面,可探索 "居住证 + 积分制" 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,逐步剥离户籍与就业的绑定关系。在年龄限制方面,推广 "能力导向" 的招聘标准,鼓励企业根据岗位需求而非年龄选人。
董明珠事件不应成为孤立的舆论风暴,而应成为审视就业公平的契机。当胡锡进要求董明珠道歉时,更应追问:为何同样违反政策的年龄、户籍歧视能堂而皇之地存在?当海归群体的权益被高调维护时,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劳动者的公平又该如何保障?真正的进步,在于超越标签化的道德审判,建立覆盖所有劳动者的公平就业生态。这不仅需要舆论监督的精准发力,更需要政策制定者、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担当。